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新能源的崛起到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正推动着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革新。在持续不断的发展的进程中,汤亚奇作为广州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的资深造价师,一直走在行业前沿,深耕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核心环节。她不仅在项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行业内外赢得了高度的认可。
在今天的专访中,我们将和汤亚奇一起,聊聊她对中国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深刻思考,和探讨行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问:汤亚奇女士,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国内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您认为目前行业的主要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汤亚奇:您好,非常荣幸能借此机会分享我的观点。电力工程建设行业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能源结构的转型。随国家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支持力度加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项目慢慢的变多,这不仅推动了电力工程的建设,也在要求从业者在技术、预算控制和项目管理等多重维度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日益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在于运用数字化技术,明显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对分布式能源及储能设备的接入能力有着严苛的标准。
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需求愈发迫切。为应对这一挑战,我看到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以期在造价管理方面实现效率与精准度的双重提升。
问:从您的角度来看,新能源项目的增多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会给造价管理带来什么新挑战?
汤亚奇:一方面,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且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说风电项目中的风速不稳定问题、太阳能项目中的阴雨天气影响等,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做足预案,控制成本,是我们应该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另一方面,智能电网项目往往涉及很复杂的设备和技术,且这些设备的采购、安装与调试过程较为繁琐。与传统电力工程相比,智能电网不仅对电力设施的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对工程的精度和安全性也有更严格的规范。尤其是对于一些大规模的项目来说,工程设计的频繁变更、物资采购的价格波动,都会对预算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造价师必须灵活应对,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并通过与供应商、实施工程单位等相关的单位保持有效沟通,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问:您曾多次负责重要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能否分享一下在这些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具体挑战,以及您是怎么样才能解决的?
汤亚奇:每个项目的特点都不同,我所面临的难点也各有侧重。以我曾亲身参与的一个位于广州市的大型变电站项目为例,该项目工程量大,涉及的技术复杂,为了确认和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分配,我在预算编制阶段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多轮的审查,并在招标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成本审查,以应对潜在的设计变更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另外,随着项目进度的推进,材料和人工费用的波动也成为一个需要实时监控的因素。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带领团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预算调整机制,一经发现成本偏差,就能够及时做出响应。得益于这些周密的准备与有效的应对措施,该项目最终高质量地顺利竣工。
问:跟着社会逐步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您认为这些新兴技术方法对电力工程建设和造价管理提供了哪些帮助?
汤亚奇:在我看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无疑是提升电力工程建设效率和精度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已经大范围的应用集成了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造价管理软件来进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测,以及风险评估和成本预测等工作。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相比,数字化管理明显地减少了人为错误,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促进了团队高效协同作业,是我所在的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大方向。
汤亚奇:长远来看,随国家对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项目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会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电力工程将向着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如何运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将成为每个从业者必须掌握的技能。电力工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涉及的领域很广,从技术到管理、从预算到风险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对年轻从业者来说,我最大的建议是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为后面的挑战做好准备。
最后,我认为创新精神也很重要,面对行业的快速变化,只有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共同见证电力工程行业迈入更加繁荣的发展新阶段。(署名:赵蒙)